非紀錄片類MATA獎
作品名稱: 出路
創作概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有不同相處的模式,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其實不斷地在面對衝擊與挫折,當我們懷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正複製著上一代的記憶時,生命會利用各種機會來讓你選擇。
故事大綱 : 達鳳是少數留在部落的青年,他與父親馬浪兩人一起種植一塊水稻田,如今卻因為收成不佳積欠了不少工錢,使得沒人願意幫助他們,為了傳承祖父留下來的田地,父子兩人之間都有著不同的想法....
非紀錄片類銀獎
作品名稱:念念singelit
一位女孩為了見到多年不見的父親,便獨自開車回到部落,在這一條人煙稀少的路途中,看見了一位摩托車壞掉的老人,女孩便好心地載他一程,而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發現了彼此內心的遺憾,也隱隱地相互彌補著,漸漸地帶出女孩對親人的濃厚思念⋯⋯
非紀錄片類銅獎
作品名稱:洄Mnswayi
[創作概念]
由一對兄弟之間的感情,帶出人的生命就像溪水、河流一般,無論你再怎麼想逆流而上,你終究會隨著河流走向大海蒸發,成為雨水,再次降在河流之中,不斷輪迴,但我們是人,我們可以突破,我們可以決定自己想要流到的地方。
[劇情大綱]
關於一對兄弟之間所發生的事,水流迴旋,他們的生命像河流一樣不斷的輪迴,不願看清、不願接受,探討如何重新接受並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紀錄片類MATA獎
作品名稱:噶瑪蘭的香蕉織
在1850年,也就是19世紀中葉,那時大量漢人來到宜蘭地區開墾,擠壓了噶瑪蘭族人的生存空間,於是他們舉家前往台灣東部一帶花蓮地區遷移,來到了現在的東海岸豐濱鄉新社地區,與花蓮阿美族聚落混居,並發展出自身特有的原住民手工藝文化–「噶瑪蘭的香蕉織」。
紀錄片類銀獎
作品名稱:初·力
臺灣後山花蓮——秀林國中的四個大男孩,因為籃球而相聚在一起,籃球是他們生活的重心,也是快樂的來源,經過一連串的磨練和比賽,準備迎接第三年的最後一場,燃燒自己的青春,為自己所愛的籃球奮力一搏。
熱血拼搏後,面臨升學,單純喜歡籃球的夢想,該繼續堅持還是選擇放棄?
籃球與課業是否能夠兼顧?
一定要當好學生,才能夠成為職業選手嗎?
籃球可以當一個穩定的職業養家?還是籃球終究只是個比賽······
紀錄片類銅獎
作品名稱:馬胎優等聲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的嘉興國小合唱團,前陣子赴維也納參加了舒伯特國際合唱競賽,得到了最高獎項「金質獎」,然而之前卻很少有人聽過他們,這所只有21位學生的學校,在資金、設備不足的情況下,是什麼原因觸動了徐榮春校長激發學生的潛能,組成嘉興合唱團,辛苦的練習、辛苦的募款,讓學生們能夠前往國際,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表現自己,與各界優秀人才共同競賽。
來自於尖石鄉馬胎部落的泰雅族小朋友們,心中都有著原住民與生俱來的美妙歌喉,雖然沒有足夠的資源,卻能勇敢接受挑戰,躍上國際舞台,展現徐榮春校長的期望—讓泰雅族「馬胎部落」被看見,讓世界聽見台灣。
所以我們認為嘉興國小師生共同的努力不該只有得獎後受到關注,因此我們想拍攝小朋友們的天籟之聲,紀錄學生們齊心練唱的模樣、日常生活還有對自己文化的尊重和堅持以及如何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