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加入最愛
網站導覽
關於MATA
MATA
MATA意象
Imagery
活動目標
Goal
創作理念
Concept
最新消息
News
最新消息
News
活動訊息
Activity
我要報名
Sign up
競賽報名填寫
Competition
巡迴講座申請
Lecture
資料下載
Download
競賽辦法與獎勵
Rules&Rewards
歷屆得獎作品
Works
聯絡我們
Contact
首頁
歷屆得獎作品
Works
歷屆得獎作品
第八屆
非紀錄片類
第八屆
非紀錄片類
紀錄片類
第七屆
非紀錄片類
紀錄片類
第六屆
紀錄片類
非紀錄片類
第五屆
紀錄片類
非紀錄片類
第四屆
紀錄片類
非紀錄片類
第三屆
紀錄片類
非紀錄片類
第二屆
紀錄片類
動態影像類
第一屆
紀錄片
平面攝影類
尋找:
全部
標題
非紀錄片類
銀獎 - 槍砲、頭顱與骸骨
得獎同學:
梁廷毓
得獎者學校: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博士班
指導老師:
無
作品簡介:
從日本人類學者森丑之助與鳥居龍藏在部落偷取頭骨的軼事談起,將頭骨作為標本的收集慾望,以及在拍攝原住民的獵首習俗時,野蠻化的影像再現與操作,連結上帝國理蕃征戰下的原住民頭顱特寫。透過山地戰爭期間殺取的頭顱、奪得的頭骨,轉送體質、顱骨測量、檔案化、標本收存的研究供應鍊,重建起當時罹難與犧牲族人的生命遭遇,反思帝國軍警治理與人類學知識之間的聯繫。
銅獎 - 卑南小劇場
得獎同學:
劉智偉、吳珮羽、林軒
得獎者學校:
中國科技大學 數位多媒體設計系
指導老師:
陳奕宏、楊東華、謝宗翰
作品簡介:
在台東縣南迴公路三和村路邊高立著一塊「台灣山地人祖先發祥地」的石碑,相傳該處為台灣原住民祖先最早登陸的地點。以小劇場動畫表演卑南族長老口傳故事:其祖先從太平洋漂流至太里鄉海邊,卑南族人稱為「陸發安」。據卑南族始祖的起源說法,分石生系統與生系統兩種。
佳作- 海Sigh
得獎同學:
謝羽庭、賴美璇、朱安琪、林莉芸、巫巧萱、陳承駿、謝沂璇
得獎者學校: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指導老師:
劉淳泓
作品簡介:
透過不停轉換的視角,從人開始,到海中的生物,用不同的角度,自陸地走進海裡,一覽這片海灣的境況與美麗。
佳作- Umaq
得獎同學:
蔡雨華、李心瑜、 劉景沄、江盈慧、丁怡蘋、張智瑋
得獎者學校: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指導老師:
鄭文堂
作品簡介:
久未回家的小凱,在爺爺過世的一年後終於踏上了開往台東的列車。想不到一進門看到的第一個人竟然是一位陌生叔叔,房子裡的陳設依然熟悉,卻又好像改變了什麼,奶奶看起來也還是一樣,一樣漂亮,一天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照顧他的花花草草,正午時聽著收音機在頂樓睡著,小凱還記得爺爺跟奶奶在一起的樣子,也習慣了奶奶一個人的模樣,從沒想過還得再習慣奶奶身邊有其他人的生活。 而郵差先生看到許久未見的小凱再次回到身邊,想說什麼卻又膽小地隻字不提,他總是陪著她,一如往常。只是這一次,看到小凱面對家裡的轉變,郵差會不會挺身而出,領著小凱向前走。
佳作- 石在想鄉
得獎同學:
陳鈺琇、卡力當、李泳萱、洪偉婷、郭冠妤、林立洋、王宥善
得獎者學校:
國立臺東大學 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
指導老師:
劉淳泓
作品簡介:
一位在都市壓抑的女性,透過睹物思情,回想到童年時期在莿桐部落的海祭中,和生物小夥伴們一起計畫混入只有男性族人跳的雨傘舞,結束回憶後,又擁有力氣繼續往前。